周一新,男,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骨科學教授,北京積水潭醫院 矯形骨科 主任,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骨科委員會關節學組委員兼秘書; 中國醫師協會關節外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青年委員會 主任委員。中國老年醫學會骨與關節分會 關節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名醫百強榜 Top 10關節外科醫生。國際髖關節學會成員(IHS,全球共100名成員)國際人工關節技術學會(ISTA)常務理事,國際骨與關節感染學會委員,SICOT骨與關節感染委員會創始委員。2003年入選北京市高級專家庫,并獲得北京市優秀人才專相研究基金資助。2011年入選北京市高級衛生人才工程(215工程),享有相當的國際聲譽。每年為近50為醫務人員(或直系親屬施行手術),有“醫生的醫生”之稱。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于英國劍橋大學髖膝關節外科中心研修髖、膝人工關節外科學。2002年6月至2003年3月作為訪問學者于美國哈佛大學Brigham & Women’s醫院, 麻省總醫院進修人工關節外科學。2001年起擔任《中華骨科雜志》英文編輯,并被遴選為《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審稿人。Journal of Arthroplasty 中文版副主編。 是我國最早開展雙間室部分膝關節置換的術者,致力于非全關節置換與非置換術式治療骨關節炎的研究與研發工作。 同時也是我國施行人工關節翻修術最多的書桌之一,在人工關節失敗后的診斷也處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是中國人工關節快優康復路徑的最早倡導和踐行者,著有我國首部“人工關節置換的快優路徑”。提高了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療效,及病人體驗(如:無痛,無虛弱不適感,快速恢復行走等關節功能)。 近年來,在人工關節領域發表論文200篇,其中60篇發表于J.B.J.S(Am), J.B.J.S(Br), C.O.R.R, JOA 等著名期刊。 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3名。 參予設計了多款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系統,及人工關節的輔助系統。是A3人工膝關節系統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也是Orien人工髖關節系統(美國強生),Antehm膝關節(美國SN)主要設計者之一。 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一臺關節手術機器人, 是全球最早使用機器人施行髖關節翻修術的術者之一, 開展了我國第一臺國產機器人髖關節置換術。 建立了復雜髖臼重建的“圈-點-柱”理論, 并發明了髖膝關節延伸固定技術,設計有相應假體與手術工具,極大提高了髖膝關節翻修術的療效。 擅長:髖,膝,踝關節病,股骨頭壞死,髖臼發育不良,成人下肢畸形的矯正,及人工關節及置換術后各種并發癥的治療。擅長部分膝關節置換術。股骨頭壞死的保頭手術尤其擅長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松動,感染,不穩定,假體周圍骨折等嚴重并發癥的治療。是中國施行人工關節翻修術最多的術者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 人工關節置換術,療效,安全性和效率的研究。 人工關節外科學,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伸膝裝置功能與髕股關節并發癥的研究(北京市科委新星計劃項目資助),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固定與骨溶解的研究(北京市優秀人才專相資金資助),人工骨在人工關節翻修術中的應用(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等 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運動學研究,髖關節截骨術與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機器人及導航系統的研發。 人工髖關節,膝關節,相關植入工具的研發。 ...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