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主任醫師,教授,男,漢族,生于1933年8月,山東省榮成市人。1947年5月參軍,195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畢業于山東醫學院。1958年10月?1961年10月山東中醫學院西學中醫脫產班畢業。曾于1975年5月任煙臺毓璜頂醫院副院長,1988年8月任院長兼黨委書記。1991年創建煙臺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兼所長。1997年12月離休。 主要社會兼職:煙臺市,山東省第一、二、五屆中共黨代表大會代表。煙臺市第八屆政協常委。中國時間生物學醫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衛生廳技術委員會委員。煙臺市科協副主席。《山東醫學》、《山東中醫雜志》編委等。 1987年和1990年兩次為煙臺市科技拔尖人才。1991年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評為全國優秀院長。1996年載入黃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大詞典(24)。1995年被山東省衛生廳、人事廳確定為山東省繼承中醫藥專家經驗輔導老師。2002年又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人事部確定為全國第三批繼承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2003年授予“山東省中醫藥專家”。 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四十余年,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醫學特色。對中醫時間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做出了一定成績。對中老年心、腦血病、慢性胃炎、胃潰瘍、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婦科等疑難病癥有較好的療效。對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婦科疑難雜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獨特的療效。對老年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路、提出了新見解,指出老年病主要為整體機能衰退或低下,即“氣衰”,以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則,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臟器的功能。 在理論研究上,以“內經”理論為綱,遵循“天人相應”這一思想脈絡,指出五運六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核心,五運六氣是中醫“天人相應”醫學模式的運轉機制,是古人長期對自然界環境與人體發病相關性進行系統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反映真實客觀規律的醫學體系,集預防、診斷、治療、選方用藥于一體的整體醫學體系。最早開展中醫時間醫學的理論及科研工作,在研究《內經》、《傷寒論》時間醫學成果的基礎上,用近20年的時間研究腦血管病的發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課題“腦梗塞發病運氣節律與氣象天文相關性分析”對1978?1989年12年間1927例腦梗塞的發病時間以《黃帝內經》五經六氣學說中的時間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腦梗塞發病具有運氣節律。課題“正常人與心臟病人心功能的晝夜節律”、“冠心病患者對中藥‘時心靈’時辰敏感性的臨床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24小時的心功能均比健康人低下,而且最佳心功能和最差心功能出現的時間,均比健康人落后了2小時。在此基礎上,研究中藥“時心靈”口服液,冠心病患者每天早晨7時30分服1劑“時心靈”,均能收到滿意的療效。 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專著和主編《煙臺地區中醫藥手冊》、《腫瘤答疑》、中華當代名醫系列叢書第一卷:《田文臨床經驗學術研究》、《傷寒論癥狀各論》、《保健養生度百年》、《中國醫院院長手冊》等。《中藥‘時心靈’對冠心病患者時間敏感性的臨床研究》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并獲國家專刊。《腦梗塞發病運氣節律與氣象天文相關性分析》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廳、市級科研獎多項。 1988年至1998年任院長期間,正處在全國改革的攻堅時期,從計劃經濟模式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要求院長在觀念上更新,又要結合本院的歷史和現狀,全面、整體、長遠、堅持社會主義辦院方向等重大原則的基礎上改革。醫院要復興,人才是關鍵,以科技興院,全面提高技術服務質量。全省最早施行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在黨委、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于1989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醫院,以后多次被評為全國、省、市先進單位。1988年被省教委確定為青島醫學院教學醫院。10年間全院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達10余項。廳、市級科技進步獎三十余項。這就為煙臺毓璜頂醫院的臨床、教學、科研在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