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禮燕,女,主任醫師,教授,兒科中心副主任,畢業于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碩士,碩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如反復性腹痛、胃炎、潰瘍病和食欲減退,呼吸道疾病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小兒營養及營養缺乏病的預防和治療等。主編或參加編寫專著:18冊,撰寫論文:80余篇 ,獲軍隊科研成果獎:24項。 專業技術工作概述: 從事兒科感染、消化和中西醫結合專業。 (1)相繼進行小兒腹瀉與微量元素鋅、與營養不良及胰腺外分泌功能關系的研究。 (2)分子生物學水平研究感染性腹瀉主要病原菌-志賀菌:1992年在國內首先報道應用PCR方法檢測志賀氏菌和EIEC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檢測的特異性、敏感性,縮短了檢測時間,并在國外雜志J Diarrhoeal Dis Res上登載。1997年對一起急性腹瀉暴發事件在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初步確定為F2a志賀氏菌暴發的基礎上,運用質粒DNA分析、16s rRNA基因Southern blot 、ipaH基因Southern blot、隨機PCR和set1/set2毒力基因PCR等多種方法進行了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其中ipaH基因Southern blot和set1/set2毒力基因PCR為首次用于F2a志賀氏菌的基因分型和同源克隆鑒定,從而對志賀菌流行病學事件提供了更豐富、精細和可靠的分析。該研究有多篇論文在核心刊物發表,并獲軍隊科研成果叁等獎。 (3)將臨床和病理相結合,探討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腎炎的診斷和治療,1995年在國內首次提出應用干擾素和阿昔洛韋聯合治療該病的方案。有關論著分別發表于“中華兒科雜志”和Pediatric Nephrology,并獲軍隊科研成果叁等獎。 (4)開展急性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桿菌(Hi)感染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在改進和規范下呼吸道標本采集方法、改良傳統的培養基、從而提高Hi檢出率和可靠性的基礎上,進行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中Hi感染率、分離株生物學特征研究;開展健康兒童口咽部Hi帶菌狀態、生物學特征及季節性變遷的流行病學調查,從而為這一臨床重要的致病菌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翔實的資料,該研究有多篇論文在核心刊物發表,獲福建省科研成果二等獎。 (5)探討谷氨酰胺對慢性腹瀉幼鼠腸黏膜的營養作用:通過建立大鼠急、慢性腹瀉致腸粘膜損傷模型,利用免疫組化、流式細胞儀、RT-PCR、免疫組化及電鏡檢查等方法,觀察腹瀉幼鼠腸粘膜損傷時谷氨酰胺對腸粘膜損傷及修復的影響。結果表明,谷氨酰胺可促進慢性腹瀉幼鼠腸黏膜的修復,從而為慢性腹瀉治療提供新的思路。有關論文以論著發表于“中華兒科雜志”和“國外醫學 兒科學分冊”上。 (6)通過觀察單純性肥胖兒童和健康正常體重兒童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的差異,探討BDNF與兒童肥胖及瘦素抵抗、胰島素抵抗的關系。結果表明:肥胖兒童血清BDNF缺乏,且不存在“BDNF抵抗”的特點,臨床應用BDNF有望改善肥胖兒童的瘦素抵抗和胰島素抵抗,為單純性肥胖癥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主要社會兼職: 1、全軍兒科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2、南京軍區兒科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4、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兒科學會 副主任委員 5、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兒科學會 副主任委員 6、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學組 學術委員 7、《中華兒科雜志》、《中國實用醫學雜志》、《小兒急救醫學》、《人民軍醫》、《臨床兒科雜志》、《東南國防醫藥》 編委 8、南方醫科大學 碩士研究生導師 9、南京軍區博士后工作站 博士后導師。 ...
詳情